第一章 信息网络概述
交换技术
- 交换、电路交换、分组交换(虚电路交换ATM、数据报交换IP)
- 原理 特点
 
 
为什么需要交换?
减少网络中节点之间所需的通信线路 增强可扩展性,构建更大规模网络
交换的概念
交换操作由一系列过程组成:为输入数据选择输出线路/端口,在输入和输出之间建立连接,通过该连接将数据放到输出线路/端口上 网络中执行交换操作的设备称为交换机。通过一系列交换机的交换操作,在两个通信节点之间建立一条数据传输路径,这条路径由物理或者逻辑上的链路组成
电路交换:概念
- 交换传输线路或者时隙,通过交换机在通信双方之间建立一条专用的传输路径
 - 传输路径建立后,数据像流一样在路径上传输
- 空分交换:传输路径由线路组成
 - 时分交换:传输路径由每条线路上的固定时隙组成
 
 
电路交换:特征
网络通信包括三个过程
- (发送)端到(接收)端电路连接建立
 - 数据传输
 - 电路连接拆除 优点:占用固定的线路资源,保证数据传输的速率、延时、可靠性及有序性 缺点:线路资源利用率低,没有有数据传输时也占用线路或者固定时隙;电路连接建立导致延迟
 
电路交换:性能
网络体系结构
- 现有网络体系结构面临哪些主要挑战?有哪些主要的解决方案?
 
第二章 接入网技术
接入网架构
- 常用接入网络类型有哪些?各自有什么特点?
 
802.11无线局域网
- 共享、资源利用率高、成本低
- 共享信道的访问控制机制
- 覆盖范围
- 基本CSMA/CA原理、扩展CSMA/CA原理
- RTS、CTS
 
 - 站点切换过程
 
无源光接入网
- PON网络架构、关键技术 ATM的apon 以太网EPON
 
第三章IPv6协议
NATA\CIDR
- NAT技术原理及其局限性
 - 前缀汇聚、前缀最长匹配规则;
- 学会汇聚
 - 带来问题:路由匹配到多个表项
 
 - 路由表配置
- 使得路由表项最少
 
 
IPv6地址
链路局部地址、全局地址、常用组播地址(全节点、全路由器、被请求节点)
- 地址范围
 - 被请求节点地址是邻居发现机制非常重要的地址
 
IPv6邻居发现机制
- 地址解析、地址重复检测、路由器发现
 - 基于EUI-64地址的IPv6地址自动配置过程
 
IPv4/IPv6过渡机制
- 手动隧道配置、自动隧道(ISATAP、6to4)原理和配置
 
掌握基本的IP网络配置,包括地址、路由等 注意实验
第四章IP网络移动管理
重新配置ip地址
移动切换
- 网络层切换与链路层切换
 
移动IPv6
- 基本原理、如何对上层应用屏蔽移动性?
 - 可以优化的地方?
 
PMIPv6
- 引入原因及原理
 
第五章IP网络服务质量
基本概念
- 服务质量度量:延迟、带宽、丢包率
 - QoS度量参数;流、行为集合、服务等级协议
 
支持QoS操作的路由器功能
- 接纳控制
 - 流量调节
 - 流量控制
 
两个服务质量模型
综合服务原理,综合服务类型
区分服务原理,EF PHB和AF PHB
第六章 路由和交換
路由器功能与架构
路由查找算法
- Binary Trie、Leaf Pushing、LC Trie (Multi-Bit Trie, PathCompression)、Tree Bitmap的原理和采用的数据结构
 
交换结构
- 路由器吞吐量和加速、内部阻塞和输出端口竞争的概念
 - 3代交换结构
 - Banyan交换结构
 - 输入队列与输出队列